成語:安車蒲輪
拚音 ān chē pú lún
解釋 讓被征請者坐在安車上,並用蒲葉包著車輪,以便行駛時車身更為安穩。表示皇帝對賢能者的優待。
出處 《漢書·武帝紀》:“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壁,征魯申公。”
例子 申公待聘,安車蒲輪。(明·張岱《壽周霞城八十》)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對賢能者的優待
安車:古代用一匹馬拉的小車,車上人可以安坐。
蒲輪:用蒲草包裹的車輪。
漢代皇帝在征召年高的賢者(如漢武帝對待枚乘、魯申公等人)入朝時,就派出安車蒲輪接送,以使馬車平穩緩駛而不顛簸震動,表示朝廷對老者的關懷與禮敬。
後以此為典,稱頌被朝廷禮聘的年高德劭的賢士。
【出典】:《漢書》卷6《武帝紀》157頁:“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 《漢書》卷51,《枚乘傳》2365頁:“武帝自為太子聞(枚)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 《漢書》卷88,《儒林傳》3608頁:“於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
【例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征枚乘以蒲輪,申主父以鼎食。” 北朝周·庾信《詠畫屏風詩二十四首》之11:“爰靜魚爭樂,依人鳥入懷;仲春征隱士,蒲輪上計偕。” 唐·王維《送高適弟耽歸臨淮作》:“公吏奉纁祖,安車去茅茨。” 唐·戎昱《贈韋況徵君》:“回看藥灶封題密,強入蒲輪行步遲。” 唐·竇群《中牟縣經魯公廟》:“還將文字如顏色,暫下蒲車為魯公。” 唐·李鹹用《悼範攄處士》:“安車未至柴關外,片玉已藏墳土新。” 唐·汪遵《招隱》:“早攜書劍離岩穀,莫待蒲輪輾白雲。” 唐·羅鄴《費拾遺書堂》:“自憐葦帶同巢許,不駕蒲輪佐禹湯。” 宋·王之道《千秋歲·彥時教授兄生日》:“從此去,蒲輪入佐中興主。” 宋·張孝祥《沈該落職製》:“其鐫秘殿之華,俾即安車之佚。” 宋·劉克莊《朝中措·元質侍郎生日》:“雖老不扶靈壽,有時更上蒲輪。” 金·元好問《賈漕東城中隱堂》:“明年恰入非熊運,共看青蒲裹畫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