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避坑落井
拚音 bì kēng luò jǐng
解釋 躲過了坑,又掉進井裏。比喻躲過一害,又受一害。
出處 《晉書·褚翜傳》:“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
例子 他~,還是逃不脫厄運。
語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人不能避免受害
躲開了陷坑,卻落入了陷井。
比喻躲過一難,又遭另一難。
褚翼(275-341年),字遠謀,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以才藝著稱於時,襲爵關內侯。
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洛陽陷落之後,和滎陽太守郭秀共同保護萬氏台。
郭秀不會安撫部下,和將領陳撫、郭重等人結下怨恨,互相攻擊。
褚翼擔心殃及自身,便對陳撫等人說:“諸位之所以在這個地方,不過是為了計劃逃難。現在應齊心協力防備敵人,幸運的是當前還沒有外患,可我們內部卻互相攻擊,這是避開了陷坑又落入陷井了啊。郭秀確實失理,應當容忍他。如果內部紛爭,敵人必將趁擊攻打我們,諸君即使殺了郭秀,也解救不了敵難,請你們深思。”陳撫諸人悔悟,和郭秀言歸於好。
當時數十萬難民和軍隊得以生存下來。
【出典】:《晉書》卷77《褚翼傳》2031頁:“翼懼禍及,謂撫等曰:‘以諸君所以在此,謀逃難也。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
【例句】:漢·焦延壽《易林·觀之·益》:“避井落坑,憂患日生。”
近義詞 避阱入坑
英語 get 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俄語 из огня да в пóлым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