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霸王別姬
拚音 bà wáng bié jī
解釋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霸王別姬的故事
例子 不是有一出戲叫《~》嗎?這些同誌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語法 作賓語、定語;指強行辦事
故事 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後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後自刎身亡
指楚霸王項羽被漢軍打敗,圍困垓(gā該)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無法扭轉大局,與美人虞姬生離死別的悲慘情境。
後以此典比喻英雄末路,無可奈何的悲慘境地;也比喻盲目自負,有勇無謀而失敗的教訓。
項羽被漢軍圍困數重,兵敗糧絕,大勢已去,無法挽回,項羽連夜起來,在營帳中飲酒。
有一位美人名叫虞姬,經常受到寵幸隨從;有一匹駿馬名叫騅(zhuī追,毛色蒼白相雜之馬),經常騎它。
這時項羽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可拔山啊氣概蓋世,時運不濟啊可騅馬仍不前進,騅馬不前進啊可怎麽辦,虞姬虞姬啊到底該怎麽辦!”反複唱了幾遍,虞姬也和唱。
項羽淚下數行,左右之侍從都哭泣,不忍抬頭觀看。
項羽這時想拚命突圍,又放心不下虞姬,據《楚漢春秋》載:虞姬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引劍自殺而死。
以免項羽突圍有後顧之憂。
此典又作“氣蓋世”、“虞姬永別”、“拔山力盡”、“項籍顧騅”、“虞歌訣別”、“拔山曲”、“烏江羽”、“烏騅不逝”、“別騅”、“垓下歌”。
【出典】:《史記》卷7《項羽本紀》333、334頁:“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què雀,樂終),美人和(hè荷,跟著唱)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正義》引《楚漢春秋》雲:“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例句】:北周·庾信《擬詠懷》之二十六:“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 北周·庾信《擬連珠》:“是以樓中對酒,而綠珠前去;帳裏悲歌,而虞姬永別。” 唐·李白《擬恨賦》:“若乃項王虎鬥,白日爭輝。拔山力盡,蓋世心違。” 唐·白居易《賣駱馬》:“項籍顧騅猶解歎,樂天別駱豈無情。” 宋·劉筠《淚》:“虞歌訣別知亡楚,燕酒初酣待報秦。” 宋·陸遊《項王祠》:“時時長歌拔山曲,醉倒聊慰窮途艱。” 宋·王弈《賀新郎·仆過魯自葛水買舟》:“望九華依約池汨路。風雨廟,烏江羽。” 元·白樸《秋色橫空·賦虞美人草》:“當時夜聞楚歌,歎烏騅不逝,恨滿山河。” 清·顧嗣立《宿遷西楚霸王故裏》:“王霸業成破釜日,英雄淚盡別騅時。” 清·徐倬《項王祠》:“到今吞岸濤聲壯,嗚咽如聞垓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