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祿竹溪記》賞析
《任光祿竹溪記》
[明朝]
餘嚐遊於京師侯家富人之園,見其所蓄,自絕徼海外奇花石無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斬竹而薪之,其為園,亦必購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錢買一石、百錢買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據其間,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師人苟可致一竹,輒不惜數千錢;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難致而又多槁死,則人益貴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嗚呼!奇花石誠為京師與江南人所貴。然窮其所生之地,則絕徼海外之人視之,吾意其亦無以甚異於竹之在江以南。而絕徼海外,或素不產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見竹,吾意其必又有甚於京師人之寶之者。是將不勝笑也。語雲:“人去鄉則益賤,物去鄉則益貴。”以此言之,世之好醜,亦何常之有乎!
餘舅光祿任君治園於荊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間作一小樓,暇則與客吟嘯其中。而間謂餘曰:“吾不能與有力者爭池亭花石之勝,獨此取諸土之所有,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亦足適也。因自謂竹溪主人。甥其為我記之。”餘以謂君豈真不能與有力者爭,而漫然取諸其土之所有者?無乃獨有所深好於竹,而不欲以告人歟?昔人論竹,以為絕無聲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豔綽約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諧於俗。是以自古以來,知好竹者絕少。且彼京師人亦豈能知而貴之?不過欲以此鬥富,與奇花石等耳。故京師人之貴竹,與江南人之不貴竹,其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長於紛華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馬、僮奴、歌舞,凡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與人交,凜然有偃蹇孤特之氣,此其於竹,必有自得焉。而舉凡萬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間也歟?然則雖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猶將極其力以致之,而後快乎其心。君之力雖使能盡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賞析
文章起筆寫京師人與南方人對待竹子的不同態度,一貴一賤,形成鮮明的對照;進而推理敘寫“絕徼海外人”可能有的態度,從而發出“世之好醜,亦何常之有”的慨歎;接下來既寫人又寫竹,借竹的形象對任光祿的人品進行了充分的肯定,點明他知竹愛竹的根源在於他不流於俗的美好品德。
入題之前,作者用了將近一半的篇幅,論述世人對竹的態度,其所論的內容雖說與記述的中心有關,但由於所涉的對象廣泛,其中不僅有“斬竹而薪之”的江南人,還有“苟可致一竹,輒不惜數千錢”的京師人,甚至還有絕徼海外之人,一旦見竹,必有甚於京師人之寶之者。這就產生一種感覺,似乎這段文字並不是專為任君而書。在這裏,形成對比的首先不是任君和賤竹者,而是江南人和京師人、絕徼海外之人。以三者不同的好惡之情,充分顯示了世人“物去鄉則益貴”的心理狀態,從而得出“世之好醜,亦何常之有”的結論。
這一段內容有敘,有議,有結論,其本身就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係統,作者似乎隻是有感而發,泛泛議論,顯得隨意而親切。這一番議論的真實意義,是在文章提出任君植竹一事後才得到顯露的。正因為對世人貴竹賤竹的心理有了充分的論述,所以任君植竹之事一經寫出,其不同尋常處即豁然可見:他身居江南,卻不同於江南人的賤竹;他貴竹,卻又並非如京師人一樣因竹難致之故。
前文所寫及的眾人對竹的態度本已各各有異,互成對照,而任君之所為又與他們完全不同,這恰如峰回路轉,忽見其異。倘若沒有前麵足夠的鋪墊,或者僅以賤竹者與任君形成簡單的對比,任君之舉絕不會產生如此醒豁的感覺。前麵一段似乎不甚經意寫就的文字,實際上每一層都包含著作者的深意。
作者對中心事件本身隻用寥寥數語一表而過,而對任君之言卻記敘頗詳。任君把植竹一事說得極為輕淡,簡單地把如此做的原因歸之於“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正是這一筆推動了文意的發展,並最終導出了題旨。因為任君的舉動已在世人映襯之下顯得極不尋常,而他那輕描淡寫的表白卻與他的舉動形成了明顯的反差,這不能不使人對他的話語產生疑問和揣測。
作者把“無乃獨有所深好於竹,而不欲以告人歟”這樣的推測之語作為引言以帶出他對任君植竹意義的闡述,正表現了由上文所敘而引起的心理活動,文中接著對任君的讚美之辭,是上文所顯現出來的內在走向之繼續,是思維邏輯發展的必然,而不是勉強地加諸其身。經過層層推演,作品終於揭示出任君對竹的態度與世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任君之貴竹在於知竹,知竹又在於他的人格與竹自有某種相通之處;而“京師人之貴竹,與江南人之不貴竹,其為不知竹一也”。
作者最後斷語,即使居地不產竹,任君必力致之;即使有足夠的力量致奇花石,他也無意於此。有以上的反複襯托、對比和論析,這一推斷的產生合情合理;同時,它與任君“吾不能與有力者爭池亭花石之勝,獨此取諸土之所有,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的表白逆相綰合,也使這一段前麵的揣測語有了結論。
全文以竹與花石這一對處於矛盾狀態的物體為中心,以各種人對待它們的不同態度為線索,不斷構成新的矛盾與統一。江南人與京師人對竹的態度截然不同,卻在奇花石上存在著一致,由此就引出了新的比較對象——絕徼海外之人;而這三者皆非知竹者,又共同成為任君的對照,充分映襯出任君高尚的品格情操。全文前後環環相扣,舒卷自如,渾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