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園》賞析
《於園》
[明朝]
於園在瓜洲步五裏鋪,富人於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餘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鬆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至於園可無憾矣。
賞析
此文《於園》已被收錄於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課本中,選自《陶庵夢憶》。編委選編此文時把“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刪除了。
從寫作意圖看這篇短文重點是介紹於園磊石之奇及其建築的幽遠意境.讚頌了園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藝術造詣。無論是寫用石塊壘成兩丈高的石坡,突出它的“以實奇”;還是寫“奇峰絕壑”堆砌在後麵廳堂旁的大池塘,突出它的“以空奇”;抑或是寫形狀像螺螄回旋形貝殼盤旋而下的溝壑,突出它的“以幽陰深邃奇”。作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把重點放在寫於園“奇在磊石”的特點。作者又由於園說到了瓜洲眾多的園林亭榭,這些園林亭榭跟於園一樣,是憑借巧奪天工的假山而聞名的,而假山是依據自然之山石而創作的。它“胎於石”,有了自然之山石為藍圖還不行,還要“磊石者”一雙巧手才能使它成為現實。所以說“娠於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還不行,還要有主人的精心構思,主人精心構思了,假山就誕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樣。這種假山或雄偉,或秀麗。這樣就不僅寫出了假山建築的全過程,還讚頌了能工巧匠的一雙手和園林主人的高超的藝術構思。刪除掉“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後就無法表達出作者這一寫作意圖。
從行文連貫看刪掉“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一句後,因為前一句是“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所以學生一致認為“至於園可無憾矣”應該這樣讀:“至/於園/可無憾矣”。理解為到於園就沒有什麽不滿意了。其實,課文這一部分從於園介紹到瓜洲諸園亭,進而說明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聞名。假山“胎於石,娠於磊石人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緊隨的 “至於園可無憾矣”是“至()於()”的省略形式。在文中就是“至之於園”。於:作介詞,表處所。之:表示指代,具體內容為前麵的假山。文句應譯為:“把假山安置園林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而由於編委把“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刪除掉而打亂了上下文的銜接,致使學生發生誤解。
從語言特色本文語言是雅語、俗語兼用,十分傳神,極有表現力。如“四圍灌木蒙叢”中的“蒙叢”一詞,就寫出灌木叢生覆蓋地麵的狀態。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螄纏”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寫磊石而成的溝壑盤旋而下的形狀。而刪除掉的一段文字是介紹假山建築的過程的.使用極其通俗的市井語言,極形象地寫出建築假山的幾個步驟,編者把如此通俗形象的語言刪除掉又是為了哪一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