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賞析
《白洋潮》
[明朝]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嶽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餘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盡力一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麵皆濕。旋卷而右,龜山一擋,轟怒非常,熗碎龍湫,半空雪舞。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賞析
文章思路
寫大潮水。很有層次,是作者感覺中的層次:首先是,視覺由遠漸近。先是“潮頭一線”,起得平實,此其一。稍近,則“隱隱露白”,漸漸增加了形容:“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此其二。再近,則“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此其三。很明顯,作者采取層層推進的辦法,用墨越來越濃,形容語越來越密。到了第四層次,作者筆鋒一轉,從潮水轉到“颶風逼之”。
寫作特點
學習本文運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以及描寫觀者的表現來烘托白洋潮的寫作方法。掌握文中字詞,熟讀課文,提高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首先,文章從三個方麵的效果來寫颶風。先是觀者退避,這是從行為效果上表現潮水。接著寫到潮水使人“著麵皆濕”,這是從觀潮者的感覺效果上表現潮水。再後是觀潮者“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這是從觀潮者的心理效果上表現潮水。這樣的潮水,已經是很驚人的了;文章在強度上,在手段上,已經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筆:推想,在白洋山以外,還可能更為壯觀。文章已經結束了,而讀者的想象卻沒有結束。這就叫做回味,留下餘音。
文章層次
一 介紹看潮的故事
二 介紹看潮的原因
三 介紹看潮的經過
四 提出對白洋潮的疑問
結尾
⒈以疑問句結尾語氣比較強烈,內容與開頭的“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形成對比,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白洋潮的壯美的讚歎之情,而且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引人探索原因。
⒉白洋潮中作者多次從觀潮者的角度來描寫,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麽?
這樣寫的作用是從側麵襯托出白洋潮的聲勢和力量,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行。
3.本文與周密的《觀潮》都是寫浙江之潮,他們在寫作內容方麵有何不同?
本文隻記敘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觀潮全過程,但是並沒有對“海軍演習”和“吳兒弄潮”進行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