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鳳凰山下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三疊陽關歌未競,啞啞棲鳥催別。含怨吞聲,兩行清淚,漬透千重鐵。重來休問,尊前已是愁絕。
還憶浴罷描眉,夢回攜手,踏碎花間月。漫道胸前懷豆蔻,今日總成虛設。桃葉津頭,莫愁湖畔,遠樹雲煙疊。寒燈旅邸,熒熒與誰閑說?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為何不在今霄停歇。送別的三疊陽關曲還未唱完,城上啼鳥已經催人離別。一縷相思之情兩行淒清的淚水,把衾被浸透冰冷如鐵。再不要問今後相會之事,離別的杯前早巳愁苦至絕。
曾記得浴後你給我描屬梳鬢,還記得夢醒後我們手挽手踏碎花間明月。不要再空憶往日豆蔻年華時的舊事了,今後這些美好之事再難辦到。南京桃葉渡口莫愁湖畔,遠樹雲重重疊疊。
夜闌人靜簾幕空空,當我去剪燈花時,這綿綿相思之情又向誰訴說?
創作背景
張紅橋因說“欲得才如李青蓮者事之耳”,於是四方才子紛紛投詩。經過嚴格篩選,最後終於選中了譜署林鴻。從此二人詩詞唱和,感情甚篤。後來林鴻遊金陵,行前作《大江東去》留別,於是紅橋就和了這首《念奴嬌》。
賞析
此詞一片純情,出自肺腑,雖不假雕飾,而感人之力猶強。
詞的上片寫夫妻惜別情景,作者把筆墨的焦距,對準在臨別之夜的焦點上。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前兩句點明惜別的地點、時間,同時也渲染氣氛,暗寓作者的感受。就地點而言,作者從大處落墨;至於具體的環境,是在餞別的宴席上,還是在閨房之中夫妻倆就著搖曳的燭光對酌,作者均不作進一步的交待,她更敏感的是對時間飛逝的感覺。她恨那時間的尺度——玉漏,怎麽今夜一聲一聲,這麽快就要滴完了。因“恨”,故覺時光“易”逝,曲折地寫出良宵苦短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