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淩煙閣
拚音 líng yān gé
解釋 唐代圖畫功臣肖像的地方。後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官吏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的代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事跡。參見“濟世安民”條。圖功臣像於淩煙閣是李世民在位時所采取的任賢用良,注意吏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史載,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曾下令,將唐初功臣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尉遲敬德等24人的像繪於淩煙閣,並親自為他們作讚,以褒彰他們的功跡。
例子 唐·杜牧《寄遠》:“功名待寄淩煙閣,力盡遼城不肯回。” 唐·李商隱《為李貽孫上李相公啟》:“煙閣傳形,革車就國,盡人臣之極分,煥今古之高名。” 宋·黃庭堅《滿庭芳·茶》:“方圭圓璧,萬裏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淩煙。” 宋·張元幹《挽少師相國李公》之三:“如公真絢國,繪像冠淩煙。” 元·白樸《鳳凰台上憶吹蕭》:“明年看,平吳事了,圖像淩煙。” 元·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就霜毫寫出淩煙像,文場立定中軍帳。” 元·馬謙齋《快活三過期朝天子四邊靜》:“先生豪放,誌不在淩煙閣上。” 明·黃峨《寄升庵》:“公義私情不兩全,願君早向淩煙勒。”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21卷《臨安裏錢婆留發跡》:“萊子衣裳宮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淩煙閣,豈羨當時萬戶侯?”
典故
《舊唐書》卷3《太宗本紀下》55頁:“戊申,詔圖畫司徒、趙國公無忌等勳臣二十四人於淩煙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