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拚音 nèi jǔ bù bì qīn wài jǔ bù bì chóu
解釋 形容為官清正,公平選拔人才。公元前570年,晉國大夫祁奚要求退休,晉悼公向他征求意見,由誰接替他的職務。他先推薦解狐,原是他的一個仇人。晉侯將任命時,解狐卻死了。晉侯隻好再次要求祁奚推薦人,他又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公元前552年,晉國公卿內訌,下卿欒盈被逐往楚國,同黨多人被殺,伯華、叔向、籍偃被囚。這時,晉大夫樂王鮒表示願意為叔向等人獲釋出力,叔向不理睬他。其他人都指責叔向不應這樣做。叔向說,救我的人一定是祁大夫,樂王鮒隻是一個阿諛奉承的人,怎能辦這樣的事?祁大夫舉薦人內不棄親,外不棄仇,他怎麽會不管我呢?果然,祁奚聞知後,即去見晉國執政範宣子,指出叔向是社稷之臣,十代之內都應免罪,不能因犯一次錯誤就殺掉他。經過他的努力,終於使叔向獲得了赦免。
例子 《呂氏春秋·去私》:“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祁黃羊可謂公矣。”
典故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樂王鮒見叔向曰:‘吾為子請。’叔向弗應。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聞之,曰:‘樂王鮒言於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樂王鮒從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