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從赤鬆遊
拚音 cóng chì sōng yóu
解釋 指張良輔漢功成身退,不戀爵祿,辭官歸隱的故事。後以此典比喻不戀爵祿,辭官隱退。張良(?——前186),字子房,相傳為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秦末農民戰爭中,張良聚眾歸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他任韓司徒(管土地和人民)。後韓王成為項羽所殺,複投劉邦,為重要謀士。劉邦率起義軍入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留戀宮廷生活,張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還軍霸上(今陝西西安市東)。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籠絡韓信等策略,主張追擊項羽,消滅楚軍,都為劉邦采納,漢朝建立,張良功多,封留侯,張良說:“我家本世代為韓國相,韓被秦滅,我拿出萬貫家財,為韓國報仇,盡管椎殺秦王沒有成功,但這一行動震動了天下。如今我以三寸之舌,為高祖出謀畫策,被高祖封給萬戶,位居列侯,這是布衣百姓的最高地位,對我來說很滿足。我願意丟棄人間之事,想隨赤鬆子去深山仙遊。”於是學習不進飲食,導引輕身的法術。此典又作“辭世卻粒”、“尋赤鬆”、“赤鬆遊”、“赤鬆期”、“張良卻粒”、“留侯慕赤鬆”、“留侯辟穀”、“笑隨赤鬆”、“張良辭漢”、“伴赤鬆”。
例子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怡顏高覽,弭翼鳳戢。托跡黃老,辭世卻粒。” 唐·王勃《秋晚入洛於畢公宅別道王宴序》:“尋赤鬆而見及,泛黃菊以相從。” 唐·陳子昂《答洛陽主人》:“平生白雲誌,早愛赤鬆遊。” 唐·張說《與右相璟等同日上官宴》:“少留青中筆,未敢赤鬆期。” 唐·元稹《許劉總出家製》:“張良卻粒,尚想高蹤;範蠡登舟,空瞻遺像。” 唐·李商隱《四皓廟》:“本為留侯慕赤鬆,漢庭方識紫芝翁。” 宋·陳與義《貞年書事》:“留侯辟穀年,漢鼎無餘功。” 宋·範成大《浮丘亭·知郡秘書新作》:“他年麟閣上清空,卻訪舊遊尋赤鬆。” 宋·楊萬裏《題曹仲本出示譙國公迎請太後圖》:“功蓋天下隻戲劇,笑隨赤鬆蠟雙屐。” 宋·辛棄疾《菩薩蠻》詞:“他日赤鬆遊,依然萬戶侯。” 金·元好問《放言》:“古來帝王師,或從赤鬆遊。” 元·白樸《陽春曲·知幾》:“張良辭漢全身計,範蠡歸湖遠害機。” 元·張可久《滿庭芳·山中雜興》:“伴赤鬆歸歟子房,賦寒梅瘦卻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