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孔子泣麟
拚音 kǒng zǐ qì lín
解釋 麟(lín林):麒麟。古代傳說動物,形狀象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有尾。古人以它象征祥瑞。後以此典感慨天下動亂,生不逢時,誌向抱負不能實現。 此典指孔子見死麟,以為死亡之兆,哀歎自己政治主張不能繼續推行。 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在大野(今山東巨野縣北)地方打獵。叔孫氏駕車人鉏(chú除)商獵獲一頭怪獸,以為是不祥之兆。仲尼(孔子,字仲尼)看見它,說:“這是麒麟。”便將它取走。說:“黃河不再見神龍負八卦圖出現,洛水不再見神龜負洛書出現,我也快完啦!”顏淵(顏回,字子淵,孔子學生)死亡,孔子說:“這是老天爺要我去死啊!”等到打獵又見到死麒麟,孔子說:“我的主張和理想已到盡頭!”於是長歎道:“世上沒有哪個人能理解我呀!”此典又作“泣麟”、“麟窮”、“魯澤祥麟”、“傷麟”、“麟終”、“吾道窮”、“大野麟”、“麟死魯郊”、“麟史”、“悲麟”、“麟泣”、“獲麟”、“絕麟”、“魯麟”、“麟絕”、“麟筆”、“道將窮”、“麟父筆”、“麟獲”、“麟鳳”、“麟經”、“嗟麟”。
例子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歎鳳,臨衢而泣麟。” 北周·庾信《擬詠懷》之十四:“麟窮季氏置,虎振周王圈。” 唐·駱賓王《上司列太常伯啟》:“側聞魯澤祥麟,希委質於宣父;吳阪逆驥,實長鳴於孫陽。” 唐·李隆基《經魯祭孔子而歎之》:“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唐·王維《哭祖六自虛》:“鵩起長沙賦,麟終曲阜編。” 唐·杜甫《積草嶺》:“旅泊吾道窮,衰年歲時倦。” 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時傷大野麟,命問長沙鵩。” 唐·柳宗元《東平呂君誄》:“麟死魯郊,其靈不絕。” 唐·元稹《易家有歸藏判》:“且穆薑遇艮,足征麟史之文;尼父得坤,亦驗歸藏之首。” 唐·李商隱《失題》:“斯文虛夢鳥,吾道欲悲麟。” 唐·羅隱《謁文宣王廟》:“雨淋狀似嗟麟泣,露滴還同歎鳳悲。” 宋·蘇軾《端硯詩》:“魯史記獲麟,晉帖題裹鮮。” 宋·蘇軾《次韻子由東樓》:“獨棲高閣多辭客,為著新書未絕麟。” 宋·陸遊《元日讀易》:“春秋雖自魯麟絕,禮樂蓋先秦滅亡。” 宋·範成大《別擬太上皇帝挽歌詞》之五:“麟絕仲尼筆,猿啼神禹碑。” 宋·張孝祥《積草嶺》:“旅泊吾道窮,衰年歲時倦。” 宋·汪元量《杭州雜詩》之二十:“喟歎投麟筆,悲歌擊唾壺。” 金·元好問《楊之美尚書挽章》:“冠蓋龍門此日空,人知麟出道將窮。” 元·揭傒斯《史館獨坐》:“寂寥麟父筆,才薄欲辭官。” 明·袁宏道《過二酉師舊齋》:“筆絕知麟獲,人亡為國哀。” 明·陳子龍《宗子相》:“神仙竟寂寞,麟鳳徒三歎。”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七十:“麟經斷爛炎劉始,幸有蘭台聚秘文。” 清·丘逢甲《秋懷》之三:“中原王氣黯東遷,歎鳳嗟麟意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