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天下逐鹿
拚音 tiān xià zhú lù
解釋 鹿:與“祿”同音,原指“祿位”。此處專用比喻“帝位”。此典指蒯(kuǎi快上)通對劉邦說:秦朝敗亡,天下英雄紛爭,追求秦朝失去之帝位。後以此典比喻國亂無主,群雄爭奪天下。蒯通,即蒯徹。秦、漢之際範陽(今河北定興南固城鎮)人。陳勝起義後,派武臣進取趙地,蒯通說服範陽令徐公歸降,武臣不戰而得趙地三十餘城。後又說韓信取齊地,並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韓信不忍心背叛劉邦。以後,呂後與蕭何謀計,斬殺韓信於長樂宮(今陝西西安市西北郊)掛鍾室內。劉邦從外地征戰回來,逮住蒯通,要煮死他。蒯通說:冤枉!劉邦說:有什麽冤枉?蒯通回答說:“秦朝的法度敗壞,政權解體,崤山、函穀關以東各地大亂,各姓勢力紛起,英雄豪傑像一群一群烏鴉分處聚集。秦朝失去了它的帝位,天下人都紛紛起來追求這個帝位,於是本領高強、行動迅速之人搶先得到。”此典又作“獵秦”、“秦鹿”、“中原逐鹿”、“中原無鹿”、“逐原人”、“亡鹿”、“走鹿”、“鹿失嬴秦”、“失鹿”、“逐鹿中原”、“鹿走三山”、“秦失鹿”、“失鹿年”、“逐鹿”、“爭鹿”。
例子 唐·李白《留別於十一兄逖》:“釣周獵秦安黎元,小魚兔何足言。” 李白《朱虛侯讚》:“嬴氏穢德,金精摧傷。秦鹿克獲,漢風飛揚。” 唐·溫庭筠《過五丈原》:“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唐·吳融《華清宮》:“中原無鹿海無波,鳳輦鸞旗出幸多。” 宋·王令《馴鹿》:“隻消指馬相,便有逐原人。” 宋·蘇軾《次韻張安道讀杜詩》:“塵暗人亡鹿,溟翻帝斬鼇。” 宋·樂雷發《詠史·高祖》:“逝騅走鹿各消磨,劍外功臣剩幾多?” 元·耶律楚材《再用韻感古》:“鹿失嬴秦無令主,鼎分炎漢有能臣。” 明·高啟《感舊酬宋軍谘見寄》:“中原未失鹿,東海方橫鯨。” 明·駱用卿《題韓信廟》:“逐鹿中原漢力微,登壇頻蹙楚軍威。” 清·吳偉業《功臣廟》:“鹿走三山爭楚漢,雞鳴十廟失蕭曹。” 清·黃遵憲《書憤》:“竟聞秦失鹿,轉使魯無鳩。” 清·石為崧《秋日坐秦淮水榭》:“荊榛曾記從龍日,鼙鼓還傳失鹿年。” 清·唐孫華《諸葛武侯祠》:“臥龍潛下國,逐鹿走群雄。” 清·唐有為《出都留別諸公》:“眼中戰國成爭鹿,海內人才孰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