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拚音 wài jǔ bù bì chóu nèi jǔ bù bì zǐ
解釋 舉:推薦;避:避開;失:失掉;親:親屬。推薦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遺棄,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遺漏。形容辦事公正。
出處 《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典故
《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告老),晉侯問嗣焉(晉侯,指晉悼公,按《呂氏春秋》說是晉平公是錯誤的。問嗣,是問接替他中軍尉職務的當是何人)。稱解狐,其仇也,將立(同位,指置解狐於此職位)之而卒(指解狐死)。又問焉。對曰:‘午可也。’……”又“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呂氏春秋.去私》:孔子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關於公而忘私,《呂氏春秋.去私》中又說:“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又《漢書.賈誼傳》:“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後世所謂“大公無私”即由這些公而忘私的記述演化而來。
祁奚“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的故事,舊常用為大公無私的典範。
《醒世恒言》卷二:“許武又道:‘……我欲效古人祁大夫內舉不避親,誠恐不知二弟之學行者,說他因兄而得官,誤了終身名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