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土木之變
拚音 tǔ mù zhī biàn
解釋 亦稱“ 土木之難 ”。亦作“ 土木之禍 ”。指 明英宗 被 瓦剌 軍俘虜的事件。 正統 十四年(公元1449年) 瓦剌 貴族 也先 率軍攻 明 。宦官 王振 挾持 英宗 率軍親征,在 土木堡 (今 河北 懷來縣 東) 英宗 被敵人俘虜
典故
土木: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懷來縣西。
”土木之變”,指明英宗(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先後於1436-1449年、1457-1464年在位)征討瓦剌(l6)軍兵敗被俘的事件。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貴族也先率軍分四路攻明。
當時,把持朝政的宦官王振唯恐他在家鄉的私產受損失,又圖僥幸獲取邊功,在北方顯耀自己的勢力,就極力蠱(gǔ古)惑並挾持英宗率軍親征。
兵至大同,王振剛聽到前方打了小敗仗,就驚慌撤退;後來又想要英宗“臨幸”他的家鄉蔚州(治今河北省蔚縣),行軍路線屢變。
八月,在土木堡被敵追及。
將士饑渴疲勞,倉猝應戰,死傷過半,英宗被俘,王振也死於亂軍中。
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陷入了嚴重危機,造成了深刻的惡劣影響,它是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出典】:《明史》卷10《英宗前紀》139頁:“八月戊申,次大同。……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xūn勳),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nài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禦史鄧棨(qǐ啟)等,皆死,帝北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