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拚音 shàng yǒu suǒ hào xià bì shèn yān
解釋 上:居上位的人;好:愛好;甚:更厲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麵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出處 《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例子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 《資治通鑒•唐紀·高宗上元二年》
典故
初以形容上行下效。
後則含貶意,意謂上邊的作風不好,下邊會比上邊更不好。
滕國國君滕文公死後,滕太子請他的師傅然友去問孟子如何舉行喪禮。
孟子告以須穿粗布衣、喝稀粥,居喪三年。
然而滕國官員皆不讚成。
然友受滕太子之命再赴鄒國問孟子應怎麽辦。
孟子回答道,孔子說過,君主去世,太子將一切朝事委托給國相料理,自己則喝稀飯,哀傷得麵目深黑,一臨孝子之位便哀哀痛哭。
這樣,下屬的官吏便沒有敢不悲哀的,因為太子帶了頭。
在上位的人有所愛好,下麵的人便一定對它愛好得更厲害。
君子的德象是風,小人的德象是草,風吹到草上麵,草便一定會隨著風向而倒伏。
太子聽後,便按孟子所說舉喪,使來吊孝的客人無不滿意。
【出典】:《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塚宰,歇粥,麵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是在世子。’”
【例句】: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黨錮列傳》:“夫上好則下必甚,矯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