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拚音 guó yǐ mín wéi běn mín yǐ shí wéi tiān
解釋 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天:指生存的首要條件。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食物為頭等大事。
出處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
例子 ~。況在戰爭日,糧食更居先。 董必武《挽沈驪英女士》
語法 作賓語、定語;可分開使用
典故
天:指所依靠的事物。
民眾是國家的根本,吃飯是民眾的頭等大事。
語出《三國誌.吳誌.陸凱傳》:“先帝歎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衣其次也。三者,孤存之於心。’”《宋書.文帝紀》:“元嘉二十年二月壬午詔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一夫輟稼,饑者必及,倉廩既實,禮節以興。’”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董必武《挽沈驪英女上》:“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況在戰爭日,糧食更居先。”也單引 ① 〔國以民為本〕。
唐.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邦以民為本,魚饑費香餌。”宋.柳開《與張員外書》:“自古國以民為本。”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盡心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