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患寡而患不均
拚音 bù huàn guǎ ér huàn bù jūn
解釋 患:憂慮;寡:少,貧窮;均:平均。不憂慮貧窮而憂患不平均。
出處 《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典故
指分配不公平或處理事情不合理。
魯國執政大夫季氏打算派兵攻打一個附庸小國顓臾,以擴大自己的地盤。
孔子對此十分反對,而他的學生冉有因為在季氏家作家臣,卻站在季氏的立場上說,顓臾地近魯國,如果不取,將來要給子孫留下後患。
孔子批評他說,冉求,君子就討厭這種態度。
明明是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
我聽說,無論諸侯還是大夫,不必擔心財富少,隻須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窮困,而應擔心境內人民不安。
財富平均,就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有危險。
【出典】:《論語·季氏》:“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例句】:姚雪垠《李自成》:“治國安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我想,有朝一日,這田勢必是要分的。既要均田,自然要計口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