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拔諸水火,登於衽席
拚音 bá yū shuǐ huǒ dēng yú rèn xí
解釋 拔:拉出來;諸:之於;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從水火裏拉出來,放在床席上。比喻解救陷於困境中的百姓。
出處 明·宋濂《閱江樓記》:“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者也。’”
語法 作賓語、定語;指為別人解困
典故
拔:拉出來。
諸:等於“之於”。
登:加,上。
衽席:床席。
把人從水火裏拉出來,放在床席之上。
舊時比喻解救陷於絕境的人民。
明.宋濂《閱江樓記》:“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者也。’”也作【出於水火,登之衽席】。
章炳麟《致南京參議會論建都書》:“國維四固,安於泰山,出於水火而登之衽席,則其幸耳。”
近義詞 出於水火,登之衽席
反義詞 禍國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