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文無行
拚音 yǒu wén wú xíng
解釋 雖有文才而人品不好。
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或有文無行,久而穢跡惡聲,使人不屑齒錄者,其勢亦可以乞食。”
例子
蓋自居於聖賢,而訾毀其親,可謂有文無行,名教之罪也。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王充》
語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典故
文:文才。
行:品行。
指人富於文才而品行不端。
宋.司馬光《論張田第二狀》:“唐太宗見進士等第,怪其無張昌齡、王公瑾名。王師旦曰:‘二人有文無行,恐變天下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