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虎不河
拚音 yī hǔ bù hé
解釋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後在元劇中比喻不顧一切。
出處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例子 無
典故
比喻不顧一切。
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二折: “報娘恩三年人甫,恩臨大懷耽十月,情多幾兒救母絕嗣,我為親人一虎不河。” ●《詩·小雅·小旻》: “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暴: 通 “搏” 。
馮(ping)河: 徒步渡河。
詩人認為,人們隻知道不敢搏虎,不敢徒步渡河是不勇敢,而不知這是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