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望門投止
拚音 wàng mén tóu zhǐ
解釋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出處 《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
例子 你兄弟在外,隱姓埋名,或是找一個地方藏身,或是到處漂泊,望門投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
語法 作謂語、分句;指處境十分窘迫
典故
形容人在窘迫之中,來不及選擇生存之處,見到人家即要求藏起來。
張儉(115-198年),字元節,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
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張儉在任山陽東部督郵時,曾向朝廷揭發宦官侯覽及其家屬犯下的罪惡。
不久,侯覽黨羽即告發張儉與同郡24人共為部黨,朝廷即下令逮捕張儉。
張儉被迫四處逃亡。
所至之處,顧不得問明主人身分,即要求隱藏其家。
由於人們敬仰張儉不畏權貴,所以也都願意為他提供隱身之所,即使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
【出典】:《後漢書》卷67第2210頁,《黨錮·張儉》:“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例句】:清·譚嗣同《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