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懸壺代哭
拚音 xuán hú dài kū
解釋 古代國君的喪禮之一。壺,漏壺。語本《禮記·喪大記》:“君喪,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壺,雍人出鼎,司馬縣之,乃官代哭。大夫官代哭不縣壺。” 鄭玄 注:“代,更也。未殯,哭不絶聲,為其罷倦,既小斂,可以為漏刻分時而更哭也。” 南朝 陳 徐陵 《
典故
《禮記.喪大記》:“君喪,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壺(漏壺),雍人出鼎,司馬懸之,乃官代哭。大夫官代哭不懸壺。”鄭玄注:“代,更也。未殯,哭不絕聲,為其罷倦;既小殮,可以為漏刻分時而更哭也。”後因以“懸壺代哭”指居國君喪禮。
南朝 陳 徐陵《報尹義尚書》:“追惟疇昔,共備行人,室家安危,賓禮升降,懸壺代哭,俱曆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