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馬陵書樹
拚音 mǎ líng shū shù
解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 度其行,暮當至 馬陵 。 馬陵 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 龐涓 死於此樹之下’…… 龐涓 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 齊 軍萬弩俱發, 魏 軍大亂相失。 龐涓 自知
指齊軍師孫臏用減灶之計誘龐涓帶魏軍深追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而在樹上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兵敗自殺。
後以此典比喻深算妙計,克敵製勝。
公元前342年,魏國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起兵攻魏。
孫臏對田忌說:“那魏國士兵向來強悍勇猛,瞧不起齊國人,齊國士兵被稱為膽小怕事。善於用兵之人就要利用這樣形勢,使它朝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兵書上說:用急行軍追趕一百裏去爭利,前鋒主將就有遭受挫折之危險;用急行軍追趕五十裏去爭利,部隊隻有一半能夠趕到。命令齊軍進入魏境後築十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築五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三天築三萬人煮飯用的灶。”龐涓行軍三天,非常高興,說:“我本來知道齊國軍隊膽小,進入我國國境才三天,逃跑之士兵已經超過半數了。”就丟下他的步兵,隻和他的輕裝精銳部隊,把兩天的路程並做一天走,拚命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龐涓之行程,晚上當到馬陵。
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多是險要地帶,可以埋伏軍隊。
就削去一棵大樹外皮,使它露出白木,在上麵寫著:“龐涓死在這棵樹下!”又派齊軍中射箭能手一萬人,埋伏在山路兩旁,約定說:“夜裏看見火光亮起,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夜裏來到那棵削了皮的大樹下麵,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叫人取火來照這樹上的字。
還沒有讀完白木上所寫的字,齊國伏兵就萬箭齊發。
魏軍大亂,彼此失去聯係。
龐涓知道自己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失敗已成定局。
就割頸脖子,說:“今番倒成就了這小子的聲名!”齊軍因此乘勝進軍,徹底打垮魏軍,俘虜魏國太子申回國。
孫臏因為這次勝利而名揚天下,世上流傳他的兵法著作。
後以此典形容戰策高妙,智謀周全,克敵製勝。
此典又作“削樹”、“收龐”。
【出典】:《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2164、2165頁:“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春秋末年,三家分晉,成為戰國時韓、趙、魏三國,史稱三晉。這裏指魏國)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qiè切,膽小)。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裏而趣利者蹶(jué決,挫折)上將,五十裏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duó奪,估計)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陝道(陝)〔狹〕(“陝”誤,據上下文宜校正為“狹”),而旁多阻隘(ài艾,險要地),可伏兵,乃斫(zhuó酌,砍削)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jǐng井,割頸脖子自殺),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魏惠王之子,太子申和龐涓同領魏軍攻趙,這時被俘,後死齊國)以歸。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據《漢書·藝文誌》:‘齊孫子兵法八十九篇,圖四卷。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曾出土竹簡《孫臏兵法》)。
”
【例句】:北周·庾信《周大將軍鄭常墓誌銘》:“置陣黎陽,麾兵官渡,平陰聽鳥,馬陵書樹。” 北周·庾信《周大將軍鄭偉墓誌銘》:“臨晉橫船,既擒趙將;馬陵削樹,複下齊兵。” 宋·王令《寄滿衡父》:“須學依牆勤哭楚,莫同伏弩助收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