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風餐雨宿
拚音 fēng cān yǔ sù
解釋 在風中吃飯,在雨地住宿。形容旅途生活的艱苦。
出處 宋·蘇軾《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露宿風餐六百裏,明朝飲馬南江水。”
例子 ~,走了二十八個日頭,正月十四日,進了順城門,在河漕邊一個小庵內住了,安頓了行李。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旅途艱辛
典故
在風中進食,在雨地息宿。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辛。
《醒世姻緣傳》五回:“風餐雨宿,走了二十八個日頭,正月十四日,進了順城門,在河漕邊一個小庵內住了,安頓了行李。”亦作“餐風宿雨”。
清.許思湄《謝清苑縣李賀母壽並請追失銀》:“別後餐風宿雨,幾歌行路之難。而芳草斜陽,又來孤館,自歎春光九十,不屬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