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封疆大吏
拚音 fēng jiāng dà lì
解釋 封疆:用築土台表示疆界,指擁有的疆域;大吏:大官。在疆域內統治一方的將帥。明、清時指總督、巡撫一類的各省長官。
出處 清·薛福成《勞文毅公善居危城》:“善化勞文毅公為封疆大吏二十年。”
例子 兄弟以不學之資,聖恩叫我做這~。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三回
語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官場等
明代專指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稱都、布、按三司),是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個最高權力機構。
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地方最高軍事機構,掌一方的軍政大權,所轄衛所隸屬五軍都督府,由兵部統轄。
凡遇朝廷吉凶大事,上奏表時,序銜於三司之首。
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是一省的最高行政權力機構。
至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號,1426-1435年)初年,除兩京外,全國設十三布政司。
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是一省的最高司法機構。
其職責是糾劾官邪,止息奸暴,平定獄訟,洗雪冤抑,以振揚風紀,澄清吏治。
都、布、按三司總攬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類於古代分封疆土的諸侯,故稱封疆大吏(按:清代封疆大吏另有解釋)。
【出典】:《明史》卷90《兵誌二》2195頁:“當是時,都指揮使與布、按並稱三司,為封疆大吏。”
【例句】: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42回:“連升帶保,不到二十年功夫,居然做到封建大吏,在湖北巡撫任上,也足足有了三個年頭。” 清·馬其昶《〈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率取材曾門。” 吳晗《況鍾和周忱》:“周忱從公元1430年任江南巡撫,一直到1451年,前後共21年,是明朝任期最長的封疆大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