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焚林之求
拚音 fén lín zhī qiú
解釋 由於隱居在山林,故燒毀森林使他出來。比喻為求賢才而去毀林。
出處 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既允焚林之求,實兼儀形之奇。”
語法 作賓語;用於求才
典故
《三國誌.魏書.阮瑀傳》裴鬆之注引《文士傳》曰:“太祖雅聞瑀名,辟之,不應,連見偪(逼)促,乃逃入山中。太祖使人焚山,得瑀,送至,召入。”
三國時,曹操極為重視發現並使用人才。
他聽說阮瑀才能出眾,就想聘用。
阮瑀逃入山中,曹操便下令焚山,以迫使阮瑀出山。
後因用為詠愛士求賢之典。
《文選》卷六。
任彥昇《齊竟陵文宣王行狀》:“遷左軍邵陵王主簿記室參軍,既允焚林之求,實兼儀形之寄。刀筆不足宣功,風體所以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