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犯天下之不韙
拚音 fàn tiān xià zhī bù wéi
解釋 犯:觸犯;不韙:不是,錯誤。公然做天下都認為最大錯誤的事情。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例子 如山濤者,既為邪說之魁,遂使嵇紹之賢,且~,而不顧夫邪正之說不容兩立。 清·顧炎武《日知錄•正始》
語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做最大錯誤的事情
典故
《左傳.隱公一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韙:對,是。
後以犯天下之不韙謂公然去敢幹天下人認為最大的錯事。
亦作“冒天下之大不韙”。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三.正始》:“自正始以來,而大義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濤者,既為邪說之魁,遂使嵇紹之賢,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顧夫邪正之說不容兩立。”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第三顧慮蘇聯和歐洲的人民以及各國的人民反對它,它得冒天下之大不韙。”
近義詞 冒天下之大不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