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披裘負薪
拚音 pī qiú fù xīn
解釋 裘:皮毛衣服。穿著裘褐,背著柴薪。形容誌高行潔的隱士。
出處 東漢·王充《論衡·書虛》:“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
例子
勿據梧而策杖,亦披裘負薪。
★唐·王績《遊北山賦》
語法 作定語;指誌高行潔的隱士
典故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十:“吳延陵季子(即吳公子季劄)遊於齊,見遺金,呼牧者取之。牧者曰:‘子居之高視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有君不君,有友不友,當暑衣裘君豈取金者乎?’延陵季子知其為賢者,請問姓字。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隻從表麵看人的人)也,何況語姓字哉!’遂去。延陵季子立而望之,不見,乃止。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此事又見漢.王充《論衡.書虛篇》、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上“披裘公”、晉.張方《楚國先賢傳》“披裘公”。
吳公子季劄到齊國去遊曆,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塊遺金,於是就呼喚旁邊一位牧羊人去取。
牧羊人不但不取金,反而認為延陵季子是侮辱了他的人格。
他很氣憤地說:你真是瞧不起人啊!難道你看到這大熱天還穿著皮襖的人,就一定是愛財取金的人嗎?後因以“披裘負薪”或“五月披裘”用為清廉孤高,超然隱逸的典故。
唐.王績《東皋子集.遊北山賦》:“勿據梧而策杖,亦披裘而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