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不正,言不順
拚音 míng bù zhèng yán bù shùn
解釋 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
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例子
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名不正,言不順,莫此為甚。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
語法 作賓語、定語;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
典故
謂名分不正或名與實不相符,話就不順理。
《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朱熹集注引楊時曰:“名不當其實,則言不順。”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今天下之書院祠祀,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名不正,言不順,莫此為甚。”
反義詞 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