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高不成低不就
拚音 gāo bù chéng dī bù jiù
解釋 高者無力得到,低者又不屑遷就。形容求職或婚姻上的兩難處境。
出處 宋·陳師道《宿柴城》詩:“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隻隨緣。”
例子
其實我也早留心了,不過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
★冰心《冬兒姑娘》
典故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七:“過善隻因是個愛女,要覓個𠾏嗻女婿為配,所以高不成,低不就,揀擇了多少子弟,沒個中意的,蹉跎至今。”此典多用於婚姻問題的舉棋不定,高貴人家攀不上,低下人家又看不中。
也指大事幹不成,小事不願做,結果歲月蹉跎,一事無成。
明.沈受先《三元記.托媒》:“在此久矣,隻因高不成,低不就,今日馮官人卻好。”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有憐他的,要薦他做館教學,又有誠實人家嫌他是個雜板令。高不湊,低不就,打從幫閑的、處館的兩項人見了他,也就做鬼臉,把‘倒運’兩字笑他,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