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黯然無色
拚音 àn rán wú sè
解釋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變得暗淡無光。
出處 清·鄭燮《題畫竹》:“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
例子
陽光孤零零地落在街心上,也覺黯然無色。
★鄧寧《紅色故鄉隨筆》
語法 作謂語、定語;一般指物體
典故
黯然:失色貌。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
或形容相形之下變得暗淡無光。
清.鄭燮《題畫》:“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亦作“黯然失色”。
秦牧《藝海拾貝.最後的晚餐》:“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畫壇三傑之一的達.芬奇的那幅著名的《最後的晚餐》,就是這些畫裏麵的一幅,所有同類題材的繪畫和它比較起來,都黯然失色。”
近義詞 暗淡無光
反義詞 絢麗多彩
英語 to be thrown into the sh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