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物不知
拚音 yī wù bù zhī
解釋 對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識尚有欠缺。
出處 漢·揚雄《法言·君子》:“聖人之於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例子 論起“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道理,這是正當辦法。(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知識不完備
典故
漢.揚雄《法言.君子》:“聖人之於天下,恥一物之不知。”物:泛指事物。
後用“一物不知”指對某一事物有所不知。
謂知識尚不完備。
漢.崔瑗《河間相張平子碑》:“一物不知,實以為恥。”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又有‘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傳統的教訓,還有那‘談天雕龍’的鄒衍之流,所以流風餘韻,扇播至今。”亦作“一事不知”。
《南史.陶弘景傳》:“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近義詞 一事不知
反義詞 無所不知